接线螺杆
位于火花塞的顶部,用于连接点火系统的高压线,接收来自点火线圈的高压电信号,并将其传递至火花塞内部。近中央电极:是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的关键部位之一,高压电通过接线螺杆传导至中央电极,再与侧电极配合产生电火花。其材质对火花塞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,常见的有铜、镍合金、白金(铂)、铱金等。
中心电极
是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的关键部位之一,高压电通过接线螺杆传导至中央电极,再与侧电极配合产生电火花。其材质对火花塞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,常见的有铜、镍合金、铂金、铱金等。
接地电极
即侧电极,通常焊接在火花塞的外壳上,与中央电极相对,二者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,当高压电加载时,击穿间隙中的空气,产生电火花,点燃混合气。部分火花塞会采用多侧电极设计,以延长火花塞的使用寿命或提高点火的稳定性。
金属壳体
主要起到保护内部绝缘部件和固定火花塞的作用。它通过螺纹与发动机的气缸盖紧密连接,确保火花塞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稳定地安装在发动机上。同时,金属壳体还能将火花塞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气缸盖上,实现散热功能。
绝缘体
一般采用陶瓷材料制成,位于中央电极与金属壳体之间。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高压电从中央电极向金属壳体漏电,确保高压电能够集中在中央电极与侧电极之间的间隙产生电火花。陶瓷绝缘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、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强度,能够承受发动机燃烧室内的高温高压环境。
螺纹直径
火花塞的螺纹直径主要有10mm、12mm 和 14mm 三种规格。在目前我国市场上在售的车型中,14mm 直径的火花塞最为常见和主流。然而,随着汽车发动机设计日益紧凑,为了满足空间布局和性能优化的需求,火花塞也呈现出小型化、精细化的发展趋势,未来 10mm、12mm 等直径更细的火花塞有望逐渐成为主流。
螺纹长度
螺纹长度也称为“牙长”,不同车型的发动机对火花塞螺纹长度的要求各不相同。虽然火花塞螺纹长度的型号众多,但对于普通车主而言,无需刻意记忆这些复杂的型号,只需按照车辆使用手册的要求,选择适配自己车型的火花塞即可。在各大火花塞厂家的产品介绍中,都能轻松找到对应车型的火花塞规格信息。
热值
热值是衡量火花塞散热能力的重要参数,国际标准以数字1-9分级,但不同厂家对火花塞热值的命名规则存在差异,因此不能简单地用 “高” 或 “低” 来一概而论。通常可以将火花塞分为散热能力较好的“冷型”火花塞和适用于低转速发动机的“热型”火花塞。在选购火花塞时,必须严格按照车辆发动机的匹配要求选择合适热值的产品,否则可能会对发动机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。
间隙
火花塞间隙是指中央电极与接地电极(侧电极)之间的距离,是影响火花塞点火性能的核心参数之一。高压电需要击穿这个间隙才能产生电火花,因此间隙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点火所需的电压、电火花的强度以及点火的稳定性。
目前市场上主流火花塞的间隙范围通常在0.7mm - 1.1mm 之间,具体数值需根据发动机的设计参数(如压缩比、点火线圈电压)而定。
间隙过大需要更高的电压才能击穿空气产生火花,若点火线圈电压不足,会导致点火延迟、点火无力甚至失火,进而引发发动机抖动、加速无力、油耗增加等问题;同时,过大的间隙还可能导致电极烧蚀速度加快,缩短火花塞寿命。
间隙过小则电火花强度减弱,难以充分点燃气缸内的油气混合气,尤其在混合气较稀的工况下(如高速行驶时),易出现燃烧不充分的情况,同样会导致动力下降、积碳增多;此外,过小的间隙还可能使电极之间容易被积碳堵塞,进一步影响点火性能。
自洁温度
火花塞自洁温度,指的是火花塞在工作过程中,能够通过自身热量将电极、绝缘体表面附着的积碳、油污、未充分燃烧的燃油杂质等污染物完全燃烧清除的最低温度阈值。行业内公认的自洁温度范围通常为500℃- 800℃,这一区间是经过大量工程实践验证的“黄金温度带”,既能够有效完成污染物清洁,又能避免温度过高对火花塞造成损伤。
需要注意的是,自洁温度并非一个固定数值,而是根据火花塞材质(如电极金属、绝缘体陶瓷)、发动机工况(如转速、负荷)、燃油品质等因素略有波动,但整体始终围绕500℃ - 800℃的核心范围。
- 热值分类
冷型火花塞
此类火花塞的热值较高,意味着其散热能力较强,更适合应用于大马力发动机。因为大马力发动机在高转速、高负荷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,冷型火花塞能够及时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,保证火花塞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,避免因过热而导致的电极烧蚀、点火不良等问题。然而,冷型火花塞对于小排量发动机来说可能并不适用,由于其散热过快,在小排量发动机低负荷运转时,火花塞温度难以维持在合适水平,容易产生积碳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点火失火,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。
热型火花塞
热型火花塞在相同工作温度下,积碳产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,但散热能力相对较弱,比较适合动力性能要求不高的家用轿车。这类发动机通常在中低转速区间运行,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,热型火花塞能够保持适当的工作温度,确保点火稳定。但如果热型火花塞的热值过高,在发动机高负荷运转时,可能无法及时散热,导致火花塞温度过高,引发提前点火和爆震现象,损害发动机。
- 按结构分类
标准型
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类型,其结构特点为绝缘体裙部略缩入壳体端面,侧电极直接外露于壳体之外。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加工工艺成熟、制造成本较低,且适配绝大多数自然吸气家用轿车的发动机工况,既能满足日常驾驶的点火需求,又便于后期拆卸与维护,无需特殊工具即可完成更换,因此成为车企原厂配套的主流选择。
突出型
突出型火花塞的核心特征是绝缘体裙部明显突出于壳体端面,深入气缸内部更近。这一结构让绝缘体裙部能更直接地接触气缸内的高温混合气,不仅抗污能力显著增强,高温可快速清除裙部附着的积碳,减少漏电风险。除此以外还拓宽了热适应范围,既能在低温启动时快速升温至自洁温度,又能在高负荷运转时通过壳体及时散热,避免过热,尤其适合经常在拥堵路况与高速路况切换行驶的车辆
多极型
多极型火花塞则是通过设置2 个及以上的侧电极(常见为 2 极、4 极、6 极)提升性能,侧电极均匀分布在中央电极周围。多侧电极设计使点火时的 “火花路径” 更多,即便部分侧电极出现轻微烧蚀,仍有其他电极可正常点火,大幅提升了点火可靠性。同时,多电极的间隙由厂家精准调校,使用过程中电极磨损均匀,无需像单极火花塞那样频繁检查调整间隙,减少了保养频率,适合对点火稳定性要求高的车型,如涡轮增压发动机或经常跑长途的车辆。
- 按材质分类
火花塞电极的材质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,常见的电极材质有铜、镍合金、铂金、铱金四种。其中,铂金和铱金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,通常被称为贵金属材质。从金属导电性能来看,依次为铜<镍合金<铂金<铱金;而点火所需的电压则呈现相反的趋势,即铜>镍合金>铂金>铱金。这意味着采用贵金属材质电极的火花塞,在点火过程中对发动机的负荷更小,能够更轻松地产生电火花点燃混合气,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的能耗和提高燃油经济性。同时,贵金属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,其使用寿命也相对更长。不过,随着性能的提升,火花塞的价格也随之增加。
BANGLISHENG帮力省品牌
严控质量
精细服务
聚焦汽车易损件
不断扩大收益兼具的优势产品
用责任与专业服务每一位伙伴